"/>
"/>
成华区系成都市中心城区,建于1990年,常驻人口62万,流动人口20万。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、幼儿园170所,学生8万余名,在职教师4000余人。这里曾经是成都工业文明的摇篮。建区之初,全区的学校大多在农田和厂房的怀抱中,驻区企业办子弟校、乡级农村学校占我区教育半壁江山,与区属学校、市属学校共同构成了我区教育“三元结构、四分天下”的发展格局。
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,成华区按照成都市委、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,加快城市化进程,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统一部署,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,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,历经“子弟校剥离、农村校收编、市属校下放、举办民工子女校”四次历史性变革,成功实现了从“分散薄弱”走向“统筹均衡”的历史性跨越。 在推进成华区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,我们始终立足区域实际,紧紧围绕《民办教育促进法》,遵循“在规范中前进、在竞争中提升、在和谐中完善、在重点中突破”的发展思路,积极创新机制,努力提升内涵,竭力打造品牌,在促进民办教育优质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。
一、“三个需要”,刷新理念,科学定位民办教育发展
大力发展民办教育,是提升教育整体水平,增强教育服务经济、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。
首先,大力发展民办教育,是促进我区教育高位均衡、优质和谐发展的需要。看一个地区的教育是不是和谐,不仅要看它的公办教育发展得怎么样,也要看非公办教育的发展情况。目前,我区教育已基本实现了均衡。但要实现高位均衡、优质和谐发展,还必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。有竞争才有发展的动力。建立良性竞争机制,大力发展民办教育,有利于形成公办、民办公平竞争、相互促进的改革发展局面,从而推动教育事业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。
第二,大力发展民办教育,是满足我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多元、个性化需求的需要。近年来,尽管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对教育的投入,但经费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难题。单纯靠财政投入,既不可能,也不可行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,既可以多渠道融通民间资金,缓解政府财政压力,也可以多元化培育优质教育资源,发展特色教育品牌,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。
第三,大力发展民办教育,是当前我区抵御金融海啸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。优质民办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一个地区的形象,促进区域经济、社会发展。当前,面对金融风暴和地震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,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,充分运用市场这只“无形的手”,引入公共服务项目,吸纳社会资金,扩大教育消费,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,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。
二、“三个统一”,倾力呵护,促进公办民办和谐共生
一是统一规划,促进有序发展。一方面,通过开放教育市场、创新教育投融资体制、鼓励学前教育多元化投入、支持民办义务教育、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、积极培育民办教育培训市场等多种措施,把发展民办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。另一方面,立足全域成华,把民办教育纳入全区优质教育全覆盖统筹布局,大力实施"一带四区"优质教育发展战略,努力实现优质教育全域化。
二是统一管理,引导健康发展。在民办学校的管理中,我们把民办学校纳入教育管理体系,把民办学校招生、考试、学籍管理、业务指导、教研活动、教学评估、师资培训、表彰奖励、学生扶贫助学等纳入统一管理,与公办同类学校同等对待、一视同仁,切实引导民办学校明确办学思想及办学方向,扎实推进素质教育,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提高办学水平。同时,通过建立健全科学、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,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。
三是统一考评,激励快速发展。近年来,在完善区域公办学校考评机制的同时,我们也加强了对民办教育的考核评估,先后建立了奖优扶强机制、目标督查机制,先后开展了创建示范性民办学校(幼儿园)、争创星级民办校、创建目标管理先进学校等活动。通过一系列激励性举措,一大批民办学校、民办学校管理者、举办者、教师脱颖而出。
三、“三全三走”,创新机制,助推民办教育内涵提升
一是立足“全面发展”,实施学生走班制。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理念,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,我们积极探索“走班制”改革,打破班级界限,推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、“定班制”与“走班制”相结合的上课方式,学生根据个性与特长,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、并有浓厚兴趣的校本课程学习。实践证明,学生在走班制中,个性得到了尊重,潜能得到了激发,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。此外,我们还积极面向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学生组建区域性学生社团,定期开展活动,发展学生的特长,培养学生的兴趣。
二是立足“全域成华”,推行教师走校制。为了充分发挥优秀特长教师的示范、辐射作用,促进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间的优势学科互补,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,我们积极探索教师“区管校用”机制,打破校际壁垒,引导全区教师分层次、分阶段、渐进式地合理流动,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可以到薄弱民办学校支教,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也可以到相对薄弱的公办学校支教,实现公办、民办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交互流动。同时,在人事制度上,我们还积极创造条件,为优质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提供跟公办学校教师一样的身份,以确保他们的从教积极性。实践表明,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,为区内薄弱学校输入了优质师资,缩短了薄弱学校教师的成长周期,加速了这类学校的发展,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区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。
三是立足“全程育人”,探索校长走段制。为了改革传统的学校育人模式,我们立足“全程育人”的理念,打破体制和学段界限,积极探索幼、小、初、高不同学段和公办、民办不同类别有机融合的育人模式,由高段学校的校长出任相邻学段学校的学监或总校长,积极组建跨段、跨类别教育共同体,构筑“理念共享、方法共享、成果共享、考核一体”的协作机制,努力促进全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。
四、“三位一体”,多元包容,打造民办教育优质品牌
一是公、民融合,打造新兴品牌。在子弟校剥离中,对那些办学规模相对较大,且符合全区教育发展规划布点要求的子弟校,我们积极搭建平台,努力寻求民办合作,通过公办、民办的有机融合,实现学校的品牌发展。
二是集团领办,提升现有品牌。对区内现有品牌民办学校,我们一方面通过“区域学校品牌发展支持计划”,引导学校走特色兴校、品牌立校之路,另一方面,通过实施公办、民办学校“1+1”手拉手和优质公办名校集团领办等方式,积极构建全区公办、民办教育发展共同体,促进民办学校的品牌发展。
三是多元包容,引进域外品牌。为了实现优质教育全域化,我们不仅积极培育区内现有名校,而且不遗余力地引进区域外的公办名校、民办名校,充分利用全社会、甚至全中国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,从而实现区域教育发展效能的最大化。在引进策略的带动下,一大批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先后入驻成华,为我区的优质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区民办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。目前,我区民办学校共有127所,累计办学总资产达4亿余元,校舍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,校园占地面积达到200余万平方米,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5242万元。近年来,我区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,民办学校的中高考质量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,实现了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。
今后,我们将继续按照《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》的要求,紧紧围绕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》的理念和思路,进一步解放思想,创新机制,不断开创我区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局面。
审稿人:赵 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