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/>
"/>
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于1997年创办,现有在校学生1.2万人,教职员工500多人(其中:具有研究生学历182人,副高以上职称86人)。在零负债的前提下,校产达到5亿元。自办学以来,坚持“以教育报国为己任”,把“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”作为座右铭,发扬“自强不息、敢为人先”的校训精神,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:2006年获得“湖南省十佳民办学校”称号;2008年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获得优秀;2009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试点学院,2009年入围湖南省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,填补了湖南民办高职院校省级示范的空白。
一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,打造和谐创新团队
我院经过不断探索,构建了“四位一体”领导体制,明确了董事会、党委会、院务会、工会等各自的职责,真正做到了董事长放权、书记管权、院长有权。创新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机制,牢牢把握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,建立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,为学院依法依规办学,执行党的教育方针,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工作,为创建中国特色的民办高职教育模式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坚强的保证。
突出以人为本,建立了“四个”机制:一是人才引进机制。近3年,学院以8--40万元不等的年薪引进国家级、省级高职教育专家5人,博士5人,外教5人,副教授及企业高级工程师120余人,从长沙经济开发区工业园聘请100名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,优化了师资结构。二是教师培训提高机制。从2005年起董事会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校内“名师”培养的专项经费,实施“三百工程”:坚持每年百名教师下企业,百名教师下农村社会调查,百名骨干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。三是优胜劣汰机制。坚持能力和业绩并重,坚持“不唯职称看能力、不唯学历看水平、不唯历史看现在”的用人标准;推行了校内“低职高聘”和“高职低聘”。仅2008年就有10名优秀青年教师“低职高聘”,享受了校内副教授待遇,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为教师进入院系两级班子,通过严格考核解聘了20名教师。四是发展成果共享机制。积极保障教职工权益,为全体教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等“五险一金”,解决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。并做到“四个坚持”:坚持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工资、坚持每年发放13个月工资、坚持每年按10%比例增加教师工资、坚持每年教师节重奖优秀教师。据每年对教师幸福指数问卷调查结果统计,教师对学院满意率均在94%以上,90%的教师志愿终身服务学院。
二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
大胆创新,创建了“学院+公司”:建成内置式校企一体化运行机制——现代置业(仿真)集团,按照“一系一个总公司”的模式,成立六大总公司、25个分公司、71个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,“系统的实践教学”和“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”均在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完成,全面实行“双岗双责”:课堂即公司、教师即工程师、学生即员工、上课即上班,形成了身份互换、场景互通、校企互赢的格局,使“双证融通、情境教学、工学结合”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深化,毕业生职业资格证持有率达到98%以上。
校企一体化开通就业直通车:一是启动了“千家就业工程”。2006年以来,已经与8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就业网络,保持人才供求关系畅通;二是深度开展“订单式”培养。先后与“三一重工”等50多家知名企业实施“订单式”培养计划,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。三是跟踪服务,保障就业质量。凡用人单位不满意的毕业生,学院免费召回进行“回炉”培训,凡学生对就业岗位不满意的,学院免费召回再推荐,直到满意为止。近3年来,毕业生就业满意率达到95%以上,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0%以上,2009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“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”。
三、实行精细化管理,促进办学内涵提升
为了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独特特色品牌,学院提出了“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,靠精细化管理提内涵”的发展理念。我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。推行五线运行(党务、政务、教务、学工、团委),条块结合的“扁平化”管理模式。为了扩大教学系院的自主权,学院启动了将管理系改制为管理学院的试点,下放管理权,实施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制,二级学院按照学院下达的宏观目标,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,克服了推诿扯皮、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,有效地推进从粗放性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进程,管理效率明显提高。
推进师生自主管理。学院提出了“全体参与,全员管理,全面育人”的“三全”管理基本理念,努力营造人人都是管理者,人人都是教育者、人人都是服务者的大环境。责任到班、责任到人,全员参与、量化达标,真正做到了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。为此,学院制订了《师生十条禁令》,《礼仪规范》、《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办法》,《学生自治条例》,成立学生自治组织,每年开学典礼,都要进行师生分别集体宣誓,以此来提高师生自我约束力。
落实了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。提出了“三关三到”的工作要求:即“关心到每一个学生学习与就业,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性与发展,关怀到每一个学生家庭与情感”。每年为了解决贫困生学习生活问题,学院为他们发放救助绿卡,设立勤工俭学岗位,开设1.5元就餐窗口,共为3000多名贫困学生发放了1000多万元助学金,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。为了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,团委会、学生会分别成立宣传队、保洁队、纠察队,使“精细化”渗透到全员管理的每一个环节,校园处处都像一张张精美的名片,片片是文化,处处在育人。为了确保校园安全,成立校园110,校园120,实现24小时全天候巡查巡医,实现了办学12年校园内学生非正常死亡率、犯罪率、伤残率为“零”。
强化过程考核。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,学院实行了项目负责制,实施考核奖励的“加加乘法,减减除法”,实行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。为此,学院成立专门的督导处,通过督查,进行过程跟踪,及时发现问题,迅速处理。做到事事有人管、人人都管事,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基本做到了全院“无闲岗、无闲人、无闲话”。
通过精细化管理,深化专业和课堂教学改革,让情境教学走进课堂,让各级领导深入课堂,让质量监控覆盖课堂,让全体教师研究课堂,为提升学院内涵发展,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四、建设数字化校园,打造信息技术品牌
为了突出“信息科学”特色,打造信息技术品牌,学院投资2200万元,高标准建设数字化校园,丰富信息资源,构建面向广大师生的数字化服务体系,建设沟通交流平台,为教学、科研、管理等提供网上交流的环境,实现了“网络服务无盲点、管理服务无盲区、服务对象标识化”。通过数字化带动学院建设现代化、学院管理精细化,行政办公无纸化,提高了管理效率。
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,突出以“电子书包”为核心的网络终端工程建设,引导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在一个IT的环境中,以一种电子时代的方式获取知识。通过电子书包,进行质量管理,师生评价、家校沟通、校企互动。为了推进电子书包的建设进程,学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:一是为全体教职员工配置笔记本电脑(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补贴);二是鼓励学生自备电脑;三是与中科院和台湾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组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“龙芯”笔记本电脑;四是奖助学金向电子书包倾斜。2009年5月11日,省教育厅在学院召开全省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场会,推介了成功经验。
自办学以来,我院努力践行着教育报国之梦,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,将成为我和中国民办教育举办者不懈的追求与真实的写照。
审稿人:赵 磊